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1. 手机版
  2. |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网站首页 > 世界经济分析 > 全球经济大萧条

全球产业链解体(四)

2015-04-26 21:21:16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阅读

第三节  国际产业链竞争

 

  国际产业链竞争是经济主战场。全球产业链并不是全球一体的产业链,而是由各国/各地区之间进行协作和竞争的产业链,不论协作还是竞争,根本在于利益分配。协作的目的在于通过相互之间协调行动获得自己的目标利益。产业链协作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不同国家的研发设计、原材料和零部件、生产组装和品牌营销等企业组合在一起,形成国际协作的产业链运作模式。竞争的目的在于通过相互争抢夺取对方的利益。

 

  产业链竞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低技术环节的竞争,主要依靠低技术人力进行作业的环节;二是产业链核心环节和高技术环节之间的竞争。一般来说,产业链由核心环节进行界定,并且进行相应的发展。不同国家的企业占据产业链的主导地位,相互之间进行竞争,形成国际产业链竞争。低技术环节的竞争和转移,对于国际产业链竞争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能够起到决定国际产业链竞争的作用。

 

  苹果主导的产业链从两方面进行国际产业链竞争。当乔布斯推动苹果的产业链扩张并且进入国际市场时,一切开始变得豁然开朗。乔布斯以创新的方式参与国际产业链竞争,新进入者进入产业链竞争,需要依赖技术或者社会层面的重大变化才能够打破既有产业链的市场格局抢占既有产业链的市场。乔布斯则双管齐下,从两个方面实现产业链竞争优势:一是在技术上,苹果主导3c融合的竞争,通过一系列新产品的推广,重新定义3c市场融合改变产品市场的竞争格局;二是从社会层面,全面利用和整合国际产业链的协作模式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扩张。从国际产业链竞争的角度,乔布斯领导苹果代表美国主导的产业链,打垮了以日本为主的产业链,对日本电子产业造成沉重打击。

 

  二战后,日本通过巨大的产业投资逐渐打垮美国大量的相关电子产业。日本政/府看到家用录像机产业将成为一个市场前景巨大的产业,于是找来松下、索尼等企业,希望他们进入录像机产业,在该产业领域实现日本的经济突围,政/府通过产业资金扶持和金融机构贷款提供强力支持。1950年代初,美国和日本企业同时发展录像机产业。最初美国在技术上领先,也敢花大笔资金进行研发,但是美国没有想到的是,家用录像机的技术开发和相对成熟以及录像机进入普通家庭,竟然花费将近30年时间。美国人缺乏持之以恒的战略思维逐渐减少研发投入,日本企业则在日本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下,坚忍不拔最终开发出低价录像机。美国企业在技术上逐级落后,并且在家庭的商业推广上失败,巨额资金打水漂。到1970年代末,日本基本垄断录像机市,JVC从一个很小的企业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达到20多亿美元的大企业。RCA等美国电子产业巨头,由于该投资失败导致衰落终被兼并。

 

  美国企业失败后,日本企业内部开始进行竞争。松下支持JVCVHS录像机制式,一方面通过牺牲画质增加录像时间,另一方面创造出录像机硬件和录像带影音内容相整合的产业链模式,两者相结合打败只考虑硬件优势的索尼Betamax制式产品。最后松下领导的联盟占领绝大多数家用录像机市场,索尼的Betamax主要集中在小众专业录像设备市场。

 

  家用录像机市场仅仅是日本电子产业竞争力的一个体现,到1990年代初,日本已经占据消费电子的主要市场主导权。除了消费(consumer)电子之外,日本在信息(computing)电子和通讯(communication)电子上也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力。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和日本电机工业会统计数据,日本整个电子产业的贸易收支在1990年代初曾达到9万亿日元的顺差。另外日本形成电子产业的品牌集群,包括索尼、松下、日立、东芝、NEC、夏普、佳能等等,其中索尼是日本电子产业的代表企业,开始在世界上树立起日本产品的高端形象。索尼专卖店也成为日本电子业的关键标志,到21世纪初成为购物中心(mall)的一个高端组成部分。

 

  当一个产业链发展扩张兴盛时必然以其它产业链的衰败为代价。日本电子产业的发展主要以美国企业的衰落为代价。从个体企业的角度,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产业链竞争角度,竞争就是此消彼长。日本电子产业获得高额的收入和利润,并不是凭空创造出钱,而是从其它地区的电子企业手中获得钱。

 

  在日本和美国公司在家用录像机领域展开竞争后,日本的企业大规模爆发性成长,美国电子企业则加速衰落。在计算电子领域,Intel是发明存储器(RAM)的企业,但是1980年代初受到日本公司的激烈竞争,市场份额不断下降,1984年其市场份额萎缩到仅20%而面临绝境。Intel终于下定决心停止生产存储器转而集中精力开发CPU,这才绝处逢生。同理IBM作为大型计算机的先锋,在90年代初也很大程度上因为日本公司的激烈竞争而陷入巨额亏损和接近破产的境地,如果不是郭士纳力挽狂澜,IBM可能或者倒闭或者被肢解,美国可能也就此失去在大型机上的竞争优势。

 

  日本电子与美国电子的竞争,反映出产业链赢家通吃的特点。在世界市场中,即使某个市场的规模再大,经过产业链之间的激烈竞争后,基本只有一家产业链能够获得的丰厚的利润,其它的竞争产业链最多获得薄利,而结果往往是亏损。在国际产业链竞争中,跨国产业链的规模更大,所以相互之间会有更多的你死我活。最初这种竞争往往难以觉察,但是一旦形成产业链力量对比的趋势,结局往往已注定。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的产业链竞争与国家社会经济紧密相关。日本社会属于以工作为主要纽带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密交织的社会,工作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二战后,日本陷入极度贫困,经济模式被美国肢解。企业能够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和持续的技术开发,与日本社会有直接关系。日本的传统经济体制是财阀制,以三菱、三井、住友等财阀为代表,是日本从封建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的基础支柱。财阀拥有大量的土地,并以金融机构为枢纽支持和控制工商业企业,进而影响地方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方向。从组织结构上,财阀制和封建制一样,都是下级向上级效忠上级保护下级的经济发展和人身安全。所以在财阀制经济社会中,金融和产业的目标并不是利润,而是尽量让所有人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

 

  日本战败后,麦克阿瑟认为财阀是支持日本二战的主要经济力量,全面禁止并且肢解财阀。不过日本整体的社会人文结构并没有改变,财阀仍然保持较强的社会基础和影响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通过产业扶持政策,与财阀实际控制的金融系统合作,对于想优先发展的产业进行资源扶持,实现特定产业的突破,进而带动日本经济整体发展。

 

  在微观层面,日本产业扶持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企业赚钱,更强调员工的长远就业,也就是达到终身就业制的目标。这种目标的实质就是日本封建农业社会中的等级关系。例如松下幸之助在强调自己的经营哲学时,一直在强调为社会做贡献,利润是次要部分。可以说从日本政府、财阀金融机构到具体企业,投资的目的都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所以当日本电子产业获得竞争优势后,日本社会几乎实现充分就业,工人收入显著提高。

 

  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是全方位的综合体。在任何一个产业链中,不仅需要核心技术的创新,还需要大量相关技术的创新。核心技术只是在研发的角度实现产品的基本功能,产品进行批量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还需要大量的相关零部件和边缘技术的创新,没有这些技术创新,产品成本难以降低,或者产品寿命无法达到大规模商业推广的要求,也就无法实现产业链生产和推广。一般情况下,产业链主导者主要负责核心技术,在零部件生产等方面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因此需要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进行相应的技术创新。

 

  日本的产业链整体主要依靠财阀进行投资,能够实现各个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在相关零部件生产和组织上进行持续创新。例如索尼的Walkman是一个具有核心技术的整体创新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Walkman核心技术基本已经定型,然后在相关零部件和装配工艺上进行持续创新。索尼每推出一个新品,都是通过相关零部件的创新,实现更精美、质量更可靠、功能区分更多的产品升级效果。当索尼赚了钱,整个产业链分享利润,包括产业链中的工人。

 

  在终身工资制、工资和利润分享的激励下,高工资的日本工人极为敬业,积极融入工作环境,努力生产质量稳定的产品,并且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功能,通过售价更高的产品获得更高的利润。这种员工、企业和产业链紧密结合的运作模式,以持续创新保持竞争优势,成为日本产业竞争的关键方式。

 

  苹果对国际电子产业链竞争形成重大冲击。 随着IT技术的发展,MP3发明并且迅速得到普及,迅速替代索尼和其它日本企业拥有的WalkmanDiscman)市场。 当ipod推向市场后,苹果持续对ipod升级,并且对推出ipod mini/nanoipod touch等分支,迅速占领不同功能的市场。Ipod通过独具特色的设计风格和功能,加上销售正版音乐,以较高价格占据规模可观的音乐播放器和网络音乐销售市场。Ipod进入日本后,成为日本领先的MP3音乐播放器厂商,占据了本来属于索尼的市场主导者地位。虽然索尼积极推出WalkmanMP3音乐播放器,但是只能跟随ipod的步伐,主要利润也被ipod所占据。在ipod的支持下,苹果也成为少有的能够进入日本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的美国品牌。

 

  Ipod只是苹果替代日本电子产品的开始,替代的速度之快让日本厂商措手不及。随着iPhoneipad的开发和升级,苹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电子产业的业态。Iphoneipad不仅改变了人们使用手机的基本习惯,更是削弱其它主要的个人电子产品的地位。在苹果开发出iphone之后,google开发的android开放平台系统迅速跟进。随着iphoneandroid手机竞争日趋激烈,智能手机的照相和摄像功能加速升级,人们大量使用iphone照相,很大程度上替代卡片数码相机和录影机,这也对日本统治的相关市场形成重大冲击。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大量使用,人们使用PC和笔记本电脑的频率显著减少,电脑的升级换代速度显著减慢。由于苹果系统的普及,设计独特、做工精良和使用便捷的苹果Macbook受到青睐,其市场份额稳步增长。苹果Macbook进行市场替代的首要目标,就是曾经以外观设计和精细做工为主导的索尼笔记本电脑。随着苹果日益强化在日本市场的领导地位,意味着进一步占领日本电子产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另外,微软投入巨资开发xbox,与索尼和任天堂争抢游戏机市场的主导权。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游戏日益增加,消费者对于手机平板游戏的投入时间急剧增加,对游戏机游戏的使用相对减少,同样削减游戏机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可以说,在3c融合的电子产业竞争环境中,苹果通过独特的产品开发和推广方式,极大地削弱日本企业的市场地位,导致日本企业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

 

  从社会角度,苹果的产业链发展是不同国家的产业链环节进行协作的结果。苹果在国际市场扩张的过程中,全球产业链起到决定性的支持作用。在苹果产业链中,主要包括四个部分:1、美国苹果,主要进行战略发展,产品设计,产品质量监控和品牌推广;2、美日韩企业,主要提供核心和关键的高价值零部件;3、台湾厂商,提供中低值零部件和负责苹果产品的组装;4、台湾厂商在中国大陆的血汗工厂,提供低值零部件,并且雇佣大批廉价劳动力进行产品组装。其中,美日韩企业的高价值零部件向所有产业链开放,因此对于苹果没有明显的支持意义。苹果的关键优势是,台湾厂商的中低值零部件和大陆的大量廉价劳动力。

 

  苹果能够设计出先进、独特的产品,也能够找到关键的核心部件,但是如果没有中低价值的零部件和组装生产进行支持,苹果的设计只能停留在纸面上,或者即使能够生产也达不到设计的质量要求。苹果能够占领市场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快速推出新产品,并且持续进行升级换代。这样的优势是,当跟随者正在跟进苹果产品的时候,苹果已经推出新一代产品,保持与跟随者的差距。苹果之所以能够快速进行更新换代以及推出新产品,主要动力之一是来自台湾在中国大陆设置的血汗工厂。没有大陆的血汗工厂,就不可能有苹果快速进行的更新换代。有了中国大陆的血汗工厂,苹果才能够在国际产业链竞争中获得主导地位。

 

  苹果从2001年开始通过ipod开始实施新业务成长,到2011年成为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公司,仅用了10年。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苹果用10年时间实现了日本公司20-30年达到的地位。在苹果获得主要的利润时,产业链其它环节也获得自己的利益,美日韩零配件厂商获得零部件收入,台湾工厂获得血汗工厂收益,中共体制则从台湾工厂和血汗工人身上谋利。

 

  苹果打败日本厂商的关键,在于产业链的低价值产品和组装加工环节上。日本有完善而强大的工业体系而且整个系统运作规范,支持日本电子产业设计人性化、做工精细和质量可靠。日本强调学习模仿的文化,再加上完善强大的工业体系,本身可以跟随模仿苹果的产品。但是日本企业首先强调工人就业机会,所以在两方面无法与苹果进行竞争:

 

  一方面,日本人的行动速度远远落后于苹果的行动速度。在工业化社会中,日本是自动化设备与工人互动生产的典范,兼具行动速度快和保障质量的优点,不论日本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两者的平衡都相对有限。例如,美国人采取自动化设备手段,需要9个月完成的工作,日本人即使具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但是工期缩短的时间也相对有限。这样的局限决定了,日本人无法战胜中国血汗工厂的大规模人海战术的生产,不可能达到鸿海15天就完成的效率。 所以,当苹果推出新产品设计后,能够继续快速推出能够销售的新产品,并且大规模进行生产。每次苹果发布新产品的新闻会之后,各地的专卖店已经准备了较为充足的库存,供顾客抢购。与之相对比,日本人应用自身的工人组织,生产的速度有明显的局限,不仅无法快速跟上苹果的行动反而在竞争中越落越远。所以,苹果依靠台湾血汗工厂和中国大陆的廉价劳工,形成显著的产业链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日本产业链的成本过高,难以与苹果进行竞争。日本工人的工资属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工厂的利润分红也形成惯例,整体收入是发达国家的高工资。在中国血汗工厂的价格竞争下,对日本企业形成挤压。日本企业被迫在中国大陆设厂,或者委托中国大陆的代工厂进行产品加工,以降低产品成本。但是日本人注重对于自身经济价值的培养以及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的保密工作,所以日本在中国大陆的企业仍然尽量保留日本生产方式,保留日本骨干员工,这些骨干员工保障了日本的知识产权,但是直接提高了工厂运作成本,导致日本企业的运作成本高昂市场应变速度慢,无法应对快速改变的市场,当苹果开始快速行动时,日本企业只能眼睁睁看着苹果产业链的扩张,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迅速萎缩。由于日本企业的就业是首要目标,日本企业仍然尽量保留工人的工作,所以成本无法显著降低。当销售急剧降低时,企业无法避免的往亏损靠近。

 

  企业越大产业链越完整企业亏损也越多。1990年代初,面对日本企业咄咄逼人的价格战竞争,IBM陷入空前的亏损之中。1992年,IBM的亏损额创下历史记录,达到50亿美元。1993年,郭士纳进入IBM,开始大规模裁员和卖企业,通过瘦身的方式降低成本,进而实现盈利。而当苹果进行产业链扩张,并且与android系统进行竞争时,日本也同样陷入空前的困境。 一方面,苹果占领中高端市场,日本企业难以立足;另一方面,中国产的低价电子产品行销世界,日本品牌的电子产品严重衰退。而且日本企业还不像IBM一样,快速通过裁员和卖企业瘦身,因此只能持续亏损。

 

20123月,松下发布2011年的年度财报,以7720亿日元(约合96.7亿美元)一举创下了继1918年成立以来的最严重亏损纪录。索尼510公布的财报数字显示,截至今年331日为止的2011财政年度,该公司净亏损4566.6亿日元(约合57.3 亿美元),也创下了该公司的历史纪录。夏普2011财年销售收入30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8.7%;净利 润亏损为46.6亿美元,同样刷新了公司最大亏损纪录。到2013财年,松下和夏普通过拓展新业务,甚至实施业务重塑,开始实现盈利。索尼虽然抛弃过时的业务,但是仍然陷在亏损之中,亏损额为1284亿日元。从2008财年以来,索尼除了2012财年盈利,一直都处于亏损状态,而且预计2014财年将继续亏损。

 

  在全球产业链的时代,所谓的成功人士都只是产业链力量的代表。一般来说,坚持独立认识并且与产业链进行竞争或者对抗的个人或者单个企业,才真正具有个性。但是,这样的个人或者企业在与产业链进行竞争对抗过程中,会持续失去金钱,逐渐陷入越来越贫困的境地。而支持产业链、并且在产业链中获得主导地位,利用产业链力量的个人,则获得和积累财富。无数人崇拜乔布斯,赞赏乔布斯的鲜明独特个性,并且将苹果视作独立个性的象征,进而购买苹果产品。实际上,乔布斯在很大程度上放弃自身的个性,为了钱而服从产业链之后,才能够重新发展苹果。随后,乔布斯在总体服从产业链,在具体发挥个人聪明才智,进而重新获得财富。而当乔布斯获得财富后,其个性鲜明的外在形象被认可,进而受到无数人的崇拜。这种情况就像不少好莱坞影视明星,在屏幕上扮演善良或者正义的角色,在生活中似乎也在推动社会公平、关注穷人的福利,并且因此受到舆论的好评。但实际上,不论屏幕上的演技还是社会活动中的行为,都只是这些人具体行为的表现。而在主要的生活中,演员们为了自己能够生存、能够演戏,需要讨好制片人和导演,积极参与到好莱坞奢侈享受生活中。

 

  另外,当苹果的销量很少的时候,消费者个人使用苹果产品,可以显得有个性。当苹果已经占领了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成为最为普遍的品牌,无数人跟风购买苹果,也希望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当人们越崇拜这样的个性成功人物,就越倾向于为这样的成功人物送钱(购买产品)或者给这样的成功人物出力,支持成功人物更加成功。从这个角度,不论社会中宣言的个性,还是让人们进行顶礼膜拜的成功人物,实际上都是产业链发展和获利的道具。产业链通过激发消费者的自我幻想,扩大其消费人群。所以,人们熟知的成功人物往往只是像演员,外表显得坚持理想和个性,实际上是利益导向和精明计算,其基础是只为利益而运转的、冷冰冰的产业链。

 

  能够胜出的并不一定是更优秀的产业链,而可能是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产业链。既然产业链只为利益而运转,因此产业链考虑的并不是如何能够实现更优化的发展,而是如何进行自我利益最大化。在不同产业链的相互竞争中,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产业链胜出。而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是,通过充分利用技术,尽可能从既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中进行榨取,以实现产业链利润的最大化。在苹果基于互联网进行快速扩张时,则依赖于位于中国的血汗工厂。没有中国的血汗工厂,苹果无法快速进行扩张和产品升级,也无法超越日本电子产业链。鸿海等在中国大陆设厂的台湾厂商,通过大规模招工和组织生产,满足了苹果大批量、快速度、持续的产品生产。如此大规模的招收低成本工人,并且进行严格的组装生产,只有中国能够实现。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根本没有如此大量的人工,更不可能有低价工人;而在落后国家,能够招收到大量的低成本工人,但是难以进行管理,更无法以台湾的血汗工厂驱使奴工的方式进行管理,因此也无法按照苹果的要求完成生产。而在中国大陆,大量受过一定教育的工人,为了能够获得稍微多点的收入而生存,只能进入台湾人进行管理的工厂,通过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帮助苹果完成生产计划。通过雇佣台湾厂商,大规模压榨中国工人的劳动,苹果轻松地实现大规模生产,获得大量的利润。苹果和以三星为代表的android系统电子产品在中国进行的大规模组装代工,轻易获得日本品牌产品占领的电子产品市场,日本电子企业开始陷入空前的生存危机。

 

  竭泽而渔是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产业链的结果。产业链为了自身利益,尽可能榨取自然和社会资源。对于缺乏对自然和社会资源保护的地区,产业链则通过付出少数的金钱,对权力者进行收买,进而大规模榨取自然和社会资源。榨取的结果是,虽然产业链在短期能够获得高额利润,长期则因为自然和社会资源的枯竭,产业链也将无法生存。中国大陆生产的实质是拥有数亿奴工的血汗工厂,国际产业链受到低成本的劳工所吸引,将大量生产转移到中国大陆,中国大陆成为全球产业链的一个关键枢纽。但是,随着中国奴工的枯竭,将对国际产业链形成重大打击,成为产业链解体的一个关键因素。

 

(待续)

 

 

2024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个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媒体转载请站内联系,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