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简体中文 English
  1. 手机版
  2. |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网站首页 > 中国经济分析 > 港澳台经济分析

香港经济2016年展望

2016-01-11 08:01:44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阅读

 

香港经济2016展望

王尚一

 

前言:我始终认为,社会的进步是靠人去推动的,社会不会在没有任何力的作用下自动滚滚向前,只有大部分人关心社会并且身体力行去推动,我们才有可能享受到社会前进发展的果实,所以,我愿意写下自己思考的成果和大家分享。你可以说,然而这并没什么用,但我想,作为个体我在努力改变些什么,这就够了。

 

 

2015年香港的关键字是财富危局,2016年将是惨烈断崖式硬着陆。

 

2015年,香港处于前所未有的财富危局。危局的核心表现是高资产价格,或者说天价资产。其实质是虚壳价格泡沫和高负债的组合:一方面,高资产价格=汇率x(股市+楼市),高资产价格看起来很辉煌,但只是表面漂亮的肥皂泡;另一方面,背后是天量负债的极其畸形的经济,包括过度依赖大陆经济、生产要素价格奇高、企业经营困难,民众实际收入萎缩以及天量负债。高资产价格是香港经济的毒瘤,已经吸干香港的社会财富。在2015年四季度,随着股市下跌、楼市冰冻、美联储加息,香港高资产价格泡沫开始破裂。

 

2016年,香港将进入硬着陆阶段。世界上所有的经济泡沫破裂之后都不会有所谓平稳的软着陆,只可能以硬着陆的经济崩溃收场。在经济硬着陆崩溃后,社会往往出现严重动荡,甚至产生饥荒和战争等后果。2016年,中国经历金融危机后进入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阶段,加上国际经济乱局,推动香港的高资产泡沫全面破裂,香港经济将以惨烈的方式崩溃。

 

2016年是香港历史上最主要的下降拐点。从香港开埠起,经历了长达170多年的长期经济增长,2015年达到表面辉煌的顶点,但内里已经处于全面危局。2016年是香港经济和社会断崖式崩溃的主要拐点。我曾经概述过香港的关键问题,并且提及长期的黯淡图景。在2015年,以多篇经济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香港的主要问题,准确预测香港中近期的经济下滑走势。2016年开始的惨烈崩盘,也是我分析的中近期经济下滑与长期黯淡图景的衔接。

 

如果考察香港的长期历史,就会发现“2015危局 —— 2016 惨烈 —— 长期黯淡”局面形成,既有香港从开埠以来的制度和文化缺陷的基本原因,也有过去30年香港错误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道路的直接影响。本文主要对过去30年错误道路和政策进行概述,进而推导出香港不可避免的全面经济崩溃以及社会财富的惨重损失。

 

 

一、天价资产

 

2014年,香港楼市物业总市值达20.6万亿港元,折合2.6万亿美元,可以买下将近2个纽约或3个新加坡。2015415,香港股市市值达到5.1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大陆股市)。当日,日本股市市值不到5万亿美元,意味着小小的香港股市市值超过大企业林立的日本。另外,香港2013年的GDP总值为2700多亿美元,而且增长缓慢。在415,香港股市加楼市的市值达到8万亿美元(考虑到楼价上涨),与当期香港GDP不到3000亿美元的数值相比,差不多达27倍。

 

高资产价格是香港的主要毒瘤。表面上,股市和楼市构成的高资产价格,让香港经济显得非常耀眼。但实际上,高资产价格如同毒瘤,通过吸干香港的真实财富而发展和维持。资产价格越高,香港的真实财富损失越大。从香港股市和楼市与GDP的比例可以看出,香港经济已经像癌症末期病人,毒瘤超级膨胀,病人身体中的营养几乎被耗光,变得瘦骨嶙峋,只需要最轻微的影响,病人就可能死亡,毒瘤也随之消亡。

 

高资产价格的根本原因在于香港放弃制造业转向贸易和金融。从资金的角度考量,制造业是长期资金紧张。首先,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初始研发投资(专利等)、固定资产投资和现金流才能开工生产和销售;其次,制造业在发展和运作过程中,都必须持续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和设备投资、运营管理和维护、支付员工和供应商账款;第三,不论制造业发展规模多大,只要一直在发展和升级,就必须持续投入资金。

 

尤其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制造业研发投资需求极度膨胀,制造业必然资金紧张,而且是长期紧张,可以动用的资金储备相当有限。所以,在一个制造业为主的地区,人们手头的现金有限,楼市股市等金融资产价格也很低。与之相对比,贸易和金融的固定资产投入少,运营费用低,研发投入更低。当贸易和金融获得收入后,所得现金流充裕,随时可以进行大量的资金调配。在制造业少、金融资金充裕的地区,资金的主要投向是楼市和股市等金融资产领域,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因此贸易金融为主的地区,金融资产价格高,尤其是股市楼市价格高。

 

在制造业流失和贸易金融发展的推动下,香港股市和楼市迅速变得火热。1990-1997年,恒指从2000多点升到16000多点,楼价也从1000多元涨到接近10000元,涨幅达5-10倍。如果从制造业资金和贸易金融业资金的对比角度,可以看出香港1997年前的炒房热和房价暴涨的基本原因。

 

1980年代开始,随着大陆改革开放和深圳的发展,香港制造业开始向大陆转移,在1990年代急剧加速。随着香港制造业大量向大陆转移,香港制造业形态也发生关键改变。香港制造业搬到大陆后,各方面运营成本大幅降低,产生的利润急剧提高,香港制造业不再投入研发资金。同时香港籍高技能员工被大陆低技能员工替代,制造业也不再进行员工高技能培训投入。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来蓄积在香港制造业大量现金,被充分释放出来。而且,香港在大陆血汗工厂也获利丰厚,持续释放大量现金。

 

香港的贸易和金融获得极大发展,行业利润高,对总体经济拉动能力强,支持香港经济繁荣,推动高端市政和建筑发展。在香港制造业萎缩而实现大量资金释放、香港在大陆工厂实现利润、贸易和金融获利丰厚的共同作用下,大规模的溢出资金自然流向房地产和股市,从而大幅推高香港房价和股价。地产商则通过高价销售楼花获得丰厚的收益,成为巨富。在1990年代前半期的世界财富排行榜上,多个香港地产商位居世界前十位。

 

1997年后,香港错过重大的独立发展机遇。董建华被委任特首之后,实施“85”政策打压房价,制定极具远见的战略规划,推动香港向数码港等现代高科技产业升级。但是,董建华为人傲慢,缺乏亲和力,而且任人唯亲,甚至官商勾结(后来在辞职前自己承认),成为其执政的主要问题。

 

除了其个人问题外,董建华的规划还忽略了三个关键背景:1、基础沦陷。中国血汗工厂对香港制造业形成摧毁式打击。香港的工厂老板们为了眼前的利益,全面将工厂搬到大陆,去享受血汗工厂政策,不再持续投入研发。当制造业停止研发,高科技成果很难转化,难以实现利润,无力继续投资,最终导致高科技发展步履艰难。

 

2、香港文化缺陷。香港文化的基本问题是只关注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需要长期努力,而且投入极大,但是,香港社会已经转入贸易和金融的短期获利模式,人们天天讨论的是股价和楼市,很少有人对高科技这样的长期投资感兴趣。很多制造业老板看到股市和楼市赚钱,也放弃制造业而转向炒股、炒楼和房地产中介等。

 

3、房价暴跌。在“85”政策实施后,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同时制造业加速流向大陆,香港失业率急升,房价崩盘。一部分香港民众因为高位炒房而成负资产,对“85”怨声载道,这成为董建华下台的关键原因。

 

从政策思路上,“85”打压房价与维护香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人们陷入负资产的时候,不是检讨1997前香港楼市过于疯狂,不是反思自己参与股市和楼市投机炒作的错误,不是思考失去制造业后的香港生存基础,而是将矛头指向董建华的长远经济战略。当人们都只看自己的眼前利益,谁会关心香港的长远未来?最后,董建华顶不住香港民众的舆论和示威压力,认错辞职。董辞职后,其曾经推动的富有远见着实的经济规划也被抛弃,香港彻底失去以内在财富增长(制造业+高科技)而独立发展的未来。

 

香港制造业的流失加速香港文化的浅薄化。从财富的角度,制造业是积淀知识技术、资金设备、人才管理等各类社会财富的深水池。尤其在1980年代,香港制造业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一部分制造业由于本身技术含量低,缺乏升级转型的空间,开始遭到淘汰;一部分制造业的科技含量则越来越高,在国际上形成较明显的竞争优势。从长远的角度,香港社会应当强化第二部分,进行更大的研发投入,推动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让香港的综合财富积累越来越多。但是,香港社会选择了第一部分,全面淘汰制造业,将制造业转向大陆,包括将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也一起转移到大陆。

 

在香港人将制造业的深水池抽干后,也溢出大量的资金,人们显得更有钱。但是香港人没有意识到的是,知识技术、设备和维护、人才管理等财富在整个转移过程中完全流失,成为香港最重大的损失。随后,人们将财富投入股市和楼市等资产市场。人们从制造业追求技艺精深变成追求资产价格泡沫,意味着香港文化加速浅薄。

 

随着资产价格泡沫化,香港贫富悬殊急剧加大。在制造业溢出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后,股市楼市很快溢出各种漂亮的资产泡沫。无数港人看到泡沫的表面收益,随即为之疯狂。在1996-97年的炒作高峰期,港人茶余饭后讨论的主要一个主题是楼市,这种讨论促使更多人跟风入市。民众追高炒房大量贷款,等于自己借贷变穷同时把大量资金送给房地产商。房地产商拿着买房者的垫资,再从事房地产开发,一本万利。

 

民众只关注房价带来的增值,忽略自己实质上变得越来越穷。因为不论房价涨到多少,只要不卖房,都是虚假的泡沫;当房价过高(核心指标是租售比),不论房价涨多高,都是泡沫或者庞氏骗局。随后香港房价暴跌,部分房屋成为负资产,这些香港市民沦为负翁。但是人们并不自我反思,而是去埋怨董建华。此时,李嘉诚等地产富豪坐拥巨额资金,在楼市暴跌后抄底。因为,只要香港不再从事制造业,资产泡沫化还会重新出现,房地产富豪在新一轮资产泡沫产生后,必然再次实现新一轮财富增值。

 

随着大陆经济增长,失去制造业基础的香港主要依赖大陆而获利。在2003年沙士之后,香港经济明显好转,越来越兴旺。首先,由于大陆血汗工厂和劳务出口急剧增加,促进香港贸易和技术服务业高速发展。香港作为自由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可以比较轻松的从这部分获取丰厚利润。其次,大陆经济的融资需求急剧增加,刺激香港金融业极度膨胀。金融业被看作是经济金字塔尖的行业,社会地位高而且收益丰厚,吸引最聪明的港人学习和参与。第三,自由行带来越来越多的内地权贵游客,让旅游商业变得日渐火爆,给中低技能的港人以增加收入的机会。

 

在香港人都积极搵钱时忽略了三个重要问题:第一、依附性。收入来源主要依附大陆经济,香港基本失去经济独立性,一旦大陆经济出问题,香港必然受到冲击。第二、过时性。虽然贸易和金融表面上显得高端,但实际上都是传统行业,极大过剩,一旦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出问题,这两个过剩的传统行业将大规模倒闭。但是香港人注重眼前利益,继续欢迎和积极参与这些业务。第三、浅薄性。贸易、金融和旅游商业没有独立的积累,所有财富都浮于表面,一旦中国和世界经济转差,这些行业立即受到冲击,没有任何缓冲余地,也没有转型空间。

 

2009年以后,香港的依赖型经济和资产价格泡沫被进一步强化。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香港经济也经历几个月的短暂困难期。不过,世界各国很快采取行动,通过大规模印钞和政府负债的方式给经济打鸡血。中国大陆实施4万亿经济刺激,与各国印钞合流,制定以房地产为主的经济增长策略。而香港作为中国大陆和西方的主要中转金融贸易港,很快得到天量资金的全面支持。国际资金通过香港进入大陆以及大陆大规模到香港股票上市和发行债券,都让香港金融业极度繁荣。大陆官员和土豪到香港旅游购物,让奢侈品销售极度火热,香港酒店和商铺赚到手软。旅游商业的兴旺支持房租大幅上涨,让包租公获利大幅增加。另外,大陆资金疯狂涌入香港楼市,抢购香港豪宅,支持楼价的持续上涨。在新的股市楼市繁荣期,香港地产富豪坐拥大量土地,以饥渴销售的方式控制市场,保持市场热度,支持楼价上涨。股价、房租和房价的大幅上涨,使香港地产商实力更强。

 

港元跟随美元升值,导致资产泡沫进一步上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资金国际化程度高,资金拥有者普遍进行全球化资产配置,而不同国家的货币汇率变化对资产价格起到重要作用。随着美联储减少QE以及预期加息,美元指数从2014下半年开始大幅上涨,到2015年基本在95以上。与201172的低位相比,美元指数上涨达到30%左右。而港币作为与美元严格挂钩的货币,也跟随对非美货币持续走强。港币升值和本港股市楼市价格上涨支持了世界第一的楼价以及世界第三的股市市值,资产价格上涨反过来再支持租金上涨,让香港经济的运行成本急剧上升。高昂的运行成本挤垮了大量低利润行业,也让香港的国际竞争力显著下降。由于人民币持续对外升内贬,香港对内地物品价格相对更便宜。香港经济希望从对大陆业务中获利维持自身运营,意味着香港经济对大陆依赖性日益严重。

 

 

二、财富危局

 

天价资产意味着空前的香港财富危局。财富危局的根本是香港成为高端附庸经济,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经济权贵手中,而权贵为了自身既得利益坚持鼓吹香港资产泡沫,最终将香港置于死地。随着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巨变,香港经济将随时发生崩溃,财富也面临丧失殆尽的风险。

 

经济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经济安全和经济发展。其中,经济安全是基础,决定社会的生死存亡;经济发展是上层建筑,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根据自然和人类社会规律,任何经济模式都会发生崩溃,区别主要在于崩溃的程度不同。当经济安全得到保证仅是经济发展层面发生崩溃时,一些人会陷入生活困境甚至忍饥挨饿,但不会发生全面的社会问题,大部分人的生活还能得到保障;但当经济安全系统崩溃时,整个社会都无法正常运转,大部分人无法生存,因此发生动乱、饥荒甚至战争,引发大批人口灭损。

 

香港的唯一重点是经济安全。表面上,香港作为国际自由港和特别行政区,似乎有诸多便利和自由度。但如果以严肃的态度审视,香港实际上是经济孤舟。首先,香港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缺乏资源和战略纵深,基本粮食和其他必需品无法自给。其次,香港无法完全融入大陆共产政治制度和血汗工厂经济,只能相对独立地生存。第三,香港经济形态过于单一,缺乏财富蓄水池,难以承受经济打击。从这几个方面,保障香港经济安全是香港经济的中心内容,甚至是唯一重点。在世界经济仍然增长、大量资金涌入的情况下,香港民众需要非常努力才能维持香港经济运转,而且相当一部分民众仍然生存艰难。随着大陆经济崩溃和世界经济恶化,香港一部分人正在陷入生存危机。

 

经济安全包括两方面:经济收入和财富存量。经济收入指当期收入与支出的对比。如果当期收入超过支出,就是正收入。正收入可以转成储蓄,也可以用于消费或者投资。如果当期收入少于支出,就是负收入,入不敷出。入不敷出时,必须借债,减少开支或者减少过去的储蓄以弥补收支的亏空。与之相对比,财富存量是过去的财富积累的数值。从广义的角度,财富存量可以包括两方面:1、自然资源储备,包括耕地、水源、矿产等;2、社会资源储备,可以包括制造业、人才、知识和技术和资金储备等。其中,自然资源是可见的硬件财富,而社会资源储备是软件财富。

 

对于香港来说,首先需要在经济较好时尽可能增加收入,同时厉行节约,尽可能多积累财富。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同时进行自然资源储备和社会资源储备,尤其需要发展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主导的人才、知识和技术储备等。

 

随着中国经济崩溃,保障香港的经济安全更加迫在眉睫。香港作为高端附庸经济,虽然表面繁荣,但是主要集中在贸易、金融和旅游商业等方面。从经济竞争力的角度,香港的贸易、金融业和商业运作水平很高,与中国的血汗工厂经济相比处于高端位置。而香港的主要经济部分为中国大陆的血汗工厂经济和共产政治服务,是依附于中国经济的高端附庸经济。在经济环节上,大陆共产政治反映为铁公基、房地产和官僚经济。其中,贸易对应血汗工厂经济、金融对应铁公基和房地产经济、而旅游商业主要面对官僚消费。

 

2010-2013年期间,中国的血汗工厂和共产经济总和达到最大值,也形成香港经济前所未有的表面繁荣。从2014年开始,随着大陆实体经济快速走向末日、官僚与富人消费急剧减少、到2015下半年的铁公基和房地产开始崩溃,导致香港附庸经济收入急剧减少,进而开始全面溃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为香港的附庸经济特点,随着大陆经济2014-15年的全面崩溃以及2016年开始的社会危机,香港经济也将陷入全面危局。

 

特权阶层作为香港经济的主导者是应对香港危局的主力。在任何一个社会中,经济领导阶层(特权阶层)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关键,决定经济兴衰和社会安危。在香港,经济特权阶层主要包括港府(掌控政治经济政策)、主要地产商和金融机构(掌控主要资产)以及大学和研究所等学术机构等(掌控知识和舆论)。特权阶层的主要特点是:1、决定香港经济政策,引导香港的经济收入模式;2、掌握香港主要财富,包括港府拥有财政收入和政府基金,房地产商坐拥大量现金、各类房地产和商业分支机构;3、制造和引导财经舆论:通过财经舆论,控制社会民众的经济思维和经济心理,引导民众的经济行为;4、享受优越的地位,特权阶层消耗着社会的巨额财富,其中的主要人员拿着高薪,享受着优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由于香港作为高端附庸经济、贫富极为悬殊以及权力崇拜等文化心理,香港经济可以说完全由特权阶层掌控。

 

从责任上,特权阶层的唯一责任是维护香港经济安全。在任何社会中,都应当是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而且,责任越大,特权阶层的责任意识和相应能力也需要更强。而且,香港是典型的等级社会,不同等级的经济福利差异极为显著。特权阶层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甚至思想上,都享受极为优厚的待遇。而社会阶层越低,生活越艰难,越需要勤劳才能生存,尤其是普通技能岗位的工作,如果进入公职部门,比在大多数私营部门,其综合福利待遇好很多。正是因为等级社会原因,公职系统内部与特权的关系更近,所以社会经济等级更高,福利待遇更好。在此背景下,特权阶层更需要以香港经济为己任,既维护自己的优厚待遇,又能保护较低社会阶层的民众生活。基于经济安全是香港唯一重要的经济内容,特权阶层需要全力维护香港的经济安全,也可以说是特权阶层的唯一责任。

 

维护经济安全的主要工作是防范和应对风险。这个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第一经济层面,权贵阶层应当通过制定经济政策,配置经济资源,调节经济收支,积极实施财富储备,以防范和应对风险。从具体工作上,主要应当包括4个环节的内容:1、预见风险,由于香港的经济地理位置和产业经济状况,随时监控世界经济的真实状况,评估来自世界的各种风险;2、风险管控为主导经济政策,以风险管控为中心任务,制定严密保守的系统经济政策,引导和规范增收节支和积极储蓄的经济行为,保障香港的基础经济安全;3、调配资源,调动各类香港经济资源,建立多重经济屏障,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4、危机应对:当外部危机到来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危机,在危机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减少危机对香港的冲击,保障和支持香港的生存。

 

第二社会层面,通过风险教育和经济政策,实施全民经济风险防范机制。其中,风险教育是全民防范危机的关键第一步,主要在于对民众进行广泛宣传,提醒民众预防风险。在风险尚未明确时,权贵阶层首先要帮助民众辨别和认识风险,进而强化风险教育,引导民众保持个体经济安全。在危机到来时,引导民众应对危机。尤其是在困难时期,尽可能利用所有的经济资源,帮助民众开源节流,进而动用特权阶层控制的财富储备,帮助民众度过危机。

 

最严重的问题是特权阶层不仅不应对风险,反而与风险防范背道而驰,加剧香港危局。根据上述的基本风险策略,特权阶层应当时时将经济风险置于首位,随时强调各种经济风险。但实际上,香港权贵的所言所为,与上述风险原则背道而驰。在经济层面,特权阶层不仅不分析和预测风险,反而忽略风险。在很多风险已经发生,演变成对香港产生影响的问题时,特权阶层还在转移注意力,甚至专门掩盖问题。即使问题影响越来越大,已经影响到香港的经济收入或者财富积累,特权阶层也不采取强有力的行动止损,而是想法进行经济损失的推诿与转嫁。

 

在社会层面,特权阶层不仅不对民众进行经济风险教育,还通过掌控舆论,反复鼓吹表面的虚假繁荣。从2014底年开始,大陆经济开始进入崩溃阶段,对香港的酒店和商铺等旅游商业经营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特权阶层不仅不考察大陆的真实经济状况,对商家进行风险教育,反而继续鼓吹大陆经济增长,不断给市民在精神上打鸡血,在心理上灌鸡汤,让商家继续无意义的坚持,导致亏损日益严重。可以说,权贵的行为不仅没有增强香港的经济安全,反而将香港经济进一步推入火坑。

 

首先,港府采取自杀式的经济政策和具体措施。在董建华时代,由于一国两制初期的示范,处于困境的大陆经济需要香港资金和制造业输血以及董建华个人的强硬性格,港府与中央保持基本对等的关系;但是SARS危机之后,曾荫权港府为了刺激经济而开放自由行,表面港府已经倒向经济规模快速扩大的中国;到梁振英时代,港府已经从特首办公室变成市委书记兼市长办公室,不论进京述职还是经济政策,港府都自认下属身份。基于眼前利益的考虑,港府采取几个关键的措施,影响香港的未来:

 

1、引导香港日益依附于大陆经济。从香港经济安全角度出发,香港经济已经成为大陆附庸,过度依赖大陆经济而生存,只有尽量减少对大陆的依赖,才能提高香港经济的安全度。所以,港府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建立与大陆的隔离措施,尽可能提高香港的经济独立性,减少对大陆的依赖。但实际上,港府不仅不推动香港经济独立,反而从政策姿态上更积极与大陆经济捆绑,进一步加强香港经济的附庸化。即使进入2015年,港府不顾大陆经济崩溃的现实,仍然强调内地经济持续发展,香港需要更贴紧大陆。尤其在大陆高调宣扬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后,港府立即宣布积极跟进,发挥香港的桥梁中介作用,希望从中分杯羹。其实明白人都知道,这只是大陆政治上吹泡泡,增强民众的信心而已,没人关心这个巨大的规划是否真的实施,而港府却不识趣,后来多次提起一带一路对香港的经济支持作用,自己给自己打鸡血。

 

2、过度建设、铺张浪费。自次贷危机以来,各国印钞的经济刺激已经逐渐走到尽头,世界经济重新探底的趋势日益明显。面对这样的外部局势,正确的应对措施是积极缩减开支,尽可能增加政府储备资金的数量。但是,港府采取完全相反的政策,大量投资基建,消耗政府资金储备。例如,在广九直通车(穗港直通车)已经满足运输需求的情况下,投巨资重复建设香港高铁,促使香港经济更加依赖大陆。而且,高铁预期201584完工,在计划不周、监管不力、劳工短缺的情况下,工程严重超期、费用严重超支。20155日底,港铁预期推迟到2018年开通,预计造价达到853亿港元,超过之前预算650亿港元的3成,而且高铁建设很可能烂尾。也就是说,仅仅在高铁一个项目的基建上,每位港人在未来的保命基金就减少1万多港元。

 

3、在正确的政策态度上软弱,缺乏建立经济安全防线的意志力量。2012年,港府推出双辣招打压香港楼市。随后,香港楼市成交量急降,楼价明显下跌,显示港府政策的作用。从香港经济安全的角度,双辣招的政策方向正确而且效果显著。但是,港府的双辣招只是孤立的政策,而不是系统的施政思路。其时,国际游资和大陆资金还在持续进入香港,部分资金继续进入楼市。而且香港的各类财经评论和民众舆论都倾向于香港楼价将继续上涨。所以,楼价在下挫后又逐步企稳回升,而港府面对舆论和楼价走势缺乏坚决打压的态度、缺乏后续的打压政策、也缺乏足够的风险提示。港府大力鼓吹依靠大陆经济,希望从大陆获利,进一步吸引大陆资金到香港炒楼置业。而且,金融机构提供的房贷融资便利,也支持炒楼资金运作。最后,在港府其他政策、金融机构政策、社会经济舆论等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双辣招的效用被瓦解。在2014年之后,香港楼价屡创新高,进入最后疯狂阶段。双辣招的失效,表面港府的施政意志软弱,连基本正确的政策都不能坚持,无法建立香港经济的安全防线。

 

其次,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商鼓吹资产泡沫,强化香港的高端附庸经济,掠夺香港的主要财富。从根本利益的角度,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商反对经济安全,致力于鼓吹资产泡沫。因为,如果香港将经济安全置于首位,首要的任务就是打压资产泡沫,也就是压制股市和楼市价格,当市场没有泡沫,房地产商和金融机构收入都会很低,所以,房地产商和金融机构为了自身利益积极鼓吹泡沫。大致上,鼓吹资产泡沫、掠夺香港财富的方式有几种:

 

1、以市场供求的方式推抬房地产价格,不论房地产商还是金融机构都积极支持房地产价格上涨。香港主要地产商拥有大量的土地储备和商业地产,当市场需求减少房价下跌,地产商共同控制市场,减少楼市供应,支持房地产价格。双辣招实行后,房地产商减少楼盘供应,而港府又缺乏类似“85”的政策配合,结果等于房地产商控盘房地产市场,支持房地产价格重新走强。对于金融业来说,在香港制造业流失后,房地产是金融业务的主要内容,不论房地产按揭贷款,房企股市融资,还是房地产债券,都给金融业带来业务和利润。而且,即使在1997后房价暴跌,很多港人成为负翁还在坚持还房屋贷款。港人的坚韧和诚信态度对金融机构意味着的极高的信誉和安全性,所以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和发展房贷业务。在房价稳定或者上涨时,更多人愿意按揭买房,金融机构业务扩大。在金融信贷扩张推动下,充裕资金推动房价上涨,又刺激更多人买房,支持房价上涨。可以说,在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下,香港房价更多由金融属性构成,其价格远远超出香港市民的真实居住需求。

 

2、加强与大陆的金融联系,支持更大的泡沫。香港即使再富裕,自身的资金总量有限,如果仅以自身资金炒作,资产泡沫也相当有限,如果能引入更多的经济参与者、组织更多的资金、将资产泡沫做的更大,获利也必将更丰厚。所以,香港房地产和金融机构积极进入大陆,支持大陆的资产泡沫。大陆资产泡沫越大,香港资产泡沫也水涨船高,地产商和金融机构的收益也更多。2005年后,大陆央企成批在港股上市,香港成为大陆与国际资本对接的关键场所。次贷危机、QE和四万亿,更急剧加大外资进入中国以及中国资金流出的规模。香港作为主要的桥头堡,堆积了巨额资金,不论外资金融机构在香港租用写字楼和高端住宅,还是大陆机构和富豪在香港购置房产,都支持香港房地产价格上涨,支持香港楼价成为世界第一。另外,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大陆企业在香港上市,消化进入香港的外资,也支持股市扩容和股价上涨。与近20年前的1997相比,香港的股市和楼市规模都已急剧扩大,股市和楼市价格屡创新高。规模更大、价格更高,资产泡沫更严重,而房地产商和金融机构则在更多资金和更严重的资产泡沫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3、通过股市、债市和楼市等手段掠夺香港民众的资金。随着中国实体经济的衰败和走向末日,中国经济日益成为旁氏骗局。旁氏骗局往往需求的资金量日益增大,直到最后突然破败。我在《中国实体经济走向末日》和其他经济分析文章中多次强调,即使在美国3QE印钞的资金大规模流入中国后,中国社会资金链断裂情况仍然日益严重,需要更多从外部吸血。在2012年后,大陆除了吸引外资到中国、在海外加速企业上市等手段之外,还急剧增加对外借债的规模。尤其是大陆企业的对外借债,到2015年已经达到1.5万亿美元。而且,大陆企业海外上市日益急迫,各类企业造假上市的特征日益显著。而且,很多企业造假已经毫不掩饰,在公开财报中就可以随意捏造数据。各类金融机构为了获得佣金,帮助企业造假,从香港股市圈钱,从债市承销债券。随着美联储逐渐缩减和停止QE3,美元资金外流规模持续减少,远远无法满足大陆的圈钱需求。而在金融机构的运作下,大量香港本地的资金被挪用,变成人民币资产、股票和债券。香港民众不仅被诱导高价买房、炒股和购买人民币,其银行存款在不知不觉中也大量变成对大陆贷款和其他形式债权。

 

第三,以大学为代表的社会研究机构,不仅不提醒香港经济风险,反而在加剧经济风险。在一个社会中,经济研究机构应该起到看门狗的作用,捍卫整个社会的主要利益。而在香港,经济研究机构为了自己的眼前私利,利用香港经济中存在的漏洞而获利,同时危害到整个香港的经济安全。其中,以大学代表的机构,更是消耗香港纳税人的大量金钱、拿着巨额慈善捐款,做着危害香港经济根基的事情。可以说,大学的自我利益最大化目标,不仅直接严重危害香港的经济安全,更通过毒害学生,直接危害到香港的长远未来。大致上,经济研究机构的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

 

1、大学不仅没有承担社会责任,反而危害香港的未来。从形式上,经济研究机构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特定行业或机构的附属研究机构,立足于本行业和机构的利益进行研究,以金融机构的经济研究部门为代表。另一部分是社会经济学术研究机构,为整个社会长远发展而服务,以大学为代表。

 

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研究机构主要以金融机构的附属部门为主。这些经济研究部门往往以貌似公允的方式,为了金融机构的利益而研究。他们很自然的淡化风险、强化所谓的发展,以鼓吹资产泡沫。由于金融机构大量购买媒体宣传手段,能在社会中实现广泛的宣传覆盖,也因此,以大学为代表的社会经济研究机构更需要肩负对整个社会的责任。主要责任包括对社会强化风险意识、监督经济运行和风险、随时提出关键问题并且寻找解决方案。只要大学等研究机构持续发声,基于整个社会对大学的信任,能在很大程度上遏制资产泡沫。但是,各大学很少针对香港的现实进行系统研究,更不要说系统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各大学为了学生的眼前就业率,将大学自身看做就业培训机构,与其他经济权贵合流,为其输送专业人才。所以,大学做的主要不是确保香港的经济安全,而是与其他权贵一道共同危害香港的未来。

 

2、大学缺乏对香港经济独立与安全的倡导与教育,成为香港全面附庸化的关键因素之一。香港经济的快速附庸化,不仅有大陆血汗工厂发展的外部因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香港自己放弃独立的经济地位。其中,大学作为香港各界极为尊敬和重视的机构,在思想、知识和政策引导上完全缺位,成为香港失去独立性的关键原因。

 

首先,香港制造业全面迁往大陆时,各大学没有任何经济预警和相应对策,港府更不可能筛选和保留,而香港制造业全面外迁导致香港独立的基础塌陷。其次,在一国两制早期,大陆中央政府一直避免干涉香港事务。但是SARS之后,梁振英作为港府代表到北京要政策,全面开放对大陆的自由行,中央政府官员提醒梁振英,如果这个口子开了就很难关上,而港府坚持认为,要刺激香港经济增长需要开放自由行。自由行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政策出台,也没有大学进行分析和反驳。

 

更重要的是,在倒董的过程中,香港内部矛盾难以调和,大陆政府被迫介入事件中,要求董建华下台。在这个时候,大学作为社会中的主要智力机构,如果能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香港仍然能保持高度自治。而在自由行、庄丰源案之后的双非问题、倒董等事件之后,大陆政府逐渐涉入香港政治,港府和香港富豪与大陆利益全面捆绑。大学自身也逐渐成为附庸部门,反映出香港的全面附庸化。

 

3、大学对制造业的忽视也导致自身附庸化。从根本上,大学与制造业互为因果互相支持。制造业是城市经济的财富基础,也是香港经济独立基本保障,制造业作为财富深水池,能随时通过吸纳投资让城市财富的基础更加雄厚。而且,现代制造业的知识和技术内涵日益深化,既能吸纳大量高收入员工,又能支持相关的高科技产业。尤其以德日为代表的工业4.0发展,意味着制造业更加强大。从制造业和大学的关系上,制造业吸纳多门类大学毕业生,从就业和经济上支持大学;反过来,大学通过创造思想、传播知识和技术、对员工在职培训,引导制造业的发展。

 

如果在1980-1990年代,大学能倡导港府和制造业工厂保住制造业,尤其是保留一些朝着高精尖新发展的制造业工厂,香港既能保持足够的制造业财富,又能支持香港的互联网数字化发展。如果保持香港制造业的基础,并且通过强化香港的核心制造业,领导和管控大陆的支持型组装加工业(类似于日本在大陆设工厂的模式),香港才真正强化独立经济地位,实现财富的积累和扩张。正确的做法是大学领导制造业、制造业领导香港经济,真正强化大学对香港经济的领导,保持香港经济的独立性。

 

制造业流失的结果是大学缺乏真正的社会领导和影响力,变成实质上的职业培训机构。制造业流失后,香港经济作为高端附庸经济,也影响大学的状态。在附庸化的经济环境下,不需要社会领导者,只需要跟从服务者。社会领导者意味着追求真理的精神、独立自强的思想、对于社会的发展的认识以及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行为模式,跟从服务者则不需要独立的精神和思想,只需要听话顺从的性格以及特定知识和技术服务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也不是社会领导者,不需要强调领导者的精神和思想,也缺乏对社会的思想和知识领导能力。

 

从功能上,大学降格成为职业培训机构,为贸易金融和相关技术服务业输送毕业生。从社会关系上,大学与社会民众几乎隔绝,成为远离社会的象牙塔,不担负对社会民众教育的责任;向港府和金融机构等权贵靠拢,通过强化与权贵的关系,更好地位附庸经济服务,实现更好的学生就业;对学生主要采取圈养驯化的手段,一方面以就业和收入吸引学生,让学生聚焦于服务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圈养学生和塑造学校文化,将学生培训成为具有较高知识和技能的服务人员。

 

大学对学生的压制反映出香港未来的根本风险。大学生上大学,职业的知识技能培训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奠定长期发展的基础。长期发展的关键在于,大学的教职员工对学生言传身教,给学生指明发展方向,并且塑造学生的性格和能力。从这个标准衡量,香港的大学不仅没有这样的能力,反而压抑学生的成长。尤其在资产泡沫化的环境中,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毕业找工作,更重要在于能生活,也就是租房和买房。

 

面对节节攀升的房价,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越来越感到绝望。因为即使毕业后收入不错,也因为房价和房租过高而生存艰难,更难以买房成家。而大学对学生失控,加上港府的错误应对措施,后来演变成“占中”的尖锐冲突。在占中之后,港大校方又为了表面就业率,不顾大陆经济崩溃的真实情况,违反学生的个人意愿,强力向港大学生推介到大陆工作。在学生表达不满后,校方与学生再度发生冲突,而且矛盾日益尖锐。

 

从教育的角度,学生不论占中还是与校方冲突都是迷茫无助的表现,因为不知道自己该向哪个方向努力,才会采取无具体指向的对抗行为。大学已经失去对学生的教育能力,无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反而想着强力压制学生,造成更多的无谓冲突。大学生是香港的未来,当学校以职业培训机构的定位,教职员工在言传身教上起反作用,结果只是压抑学生成长,对香港未来的发展更加不利。

 

更为严重的是,权贵形成强大的整体宣传攻势,加速掏空香港的财富。在大学附庸化之后,权贵实现利益上的合流,共同加速香港社会的财富流失。自2012年后,港府的基建项目持续扩大,金融业对大陆的资金输血日益增多,香港的财富被掏空的越来越快,资产市场在表面上也越繁荣。不论港府、金融机构还是大学,都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尽力维持挖空香港财富的表面繁荣。

 

2012年开始,大陆对于资金的需求急剧增大,对外债务积累持续增大,不论港府、金融机构还是大学都不对民众分析债务背后的风险。2014年之后,大陆自由行消费快速减少,香港只是强调大陆反腐造成官员购买减少,而不探查其真正原因是大陆实体经济加速崩溃。20157-8月,股灾引发金融危机,进而开始人民币大震荡,说明大陆实体经济崩溃已经演变成金融领域的崩溃,但是香港权贵仍然对危机视而不见。当越来越多的香港民众开始已经切身感受到大陆经济出了问题,权贵不是帮助民众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进行相应对策,而是继续鼓吹大陆经济增长,香港还会继续跟随大陆经济受益。同时,权贵转移矛盾,将旅游商业不景气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转移为“占中”等事件所导致。

 

2015下半年,香港形势已经相当危急,但是权贵仍然在掩盖问题,支持股市债市泡沫。例如,一些金融机构和人员已经认识到中国的问题以及香港面临的严峻状况,但是各金融机构不关心香港社会的生死,不对社会发布任何风险提示。例如,汇丰与中国大陆已经紧密捆绑,持续与大陆实施紧密合作,相当部分的资产与大陆挂钩。但是,汇丰银行在年中采取行动,不再冠名发布中国PMI,实际表态与大陆正式决裂(参见本人的《汇丰终止发布中国PMI的超级警讯》)。随后,汇丰甚至考虑,可能将总部搬到美国。

 

这两个举动说明,汇丰在对大陆金融业务极大的背景下,对大陆经济已经产生绝望情绪。但是,仍然没有一家金融机构或者大学的研究报告对中国经济提出质疑,而是强调或者默认中国经济增长。然后,基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假设,积极帮助大陆企业和政府(国企)在港股上市,并且发行美元债券进行融资。在7月大陆金融危机爆发后,港股大幅下跌,更积极帮助大陆在香港市场吸金。而港人听信金融机构的吹捧,大量投资到估值到天价、各种方式造假或者随时因为中国经济崩溃而破产的企业。

 

同时,金融机构也在舆论上支持楼价。在上半年,香港楼市已经达到极为荒谬的程度,而且大陆和国际经济环境已经决定香港楼价必然在中短期内发生暴跌,但是各金融机构默不作声,暗示楼市继续上涨。在大陆7月金融危机爆发后,楼市将下跌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个别机构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确性,开始预测房价下跌。不过,只要分析这些预测,就会发现个中玄机。例如,有的相对“大胆”的预测是,香港经过3年时间,楼价将下跌超过20%

 

其实,这种表面看空的预测,实际上仍然在变相看多,在某种程度上继续支持楼市的人气。因为,只要稍微了解房地产市场就知道楼价走势的特点是缓升暴跌,一旦楼市开始暴跌,幅度将很大。例如,美国房价在2002年开始加速上涨,涨了6年,总体涨幅才60-80%。而在次贷危机后,虽然美联储疯狂印钞挽救楼市,美国楼市也明显下跌:3个月内,下跌最少地区的跌幅普遍在三分之一左右;而在跌幅较大的地区,跌幅达到三分之二以上。至于日本楼市和香港97年楼市下跌,都是在大幅上涨之后开始暴跌,跌幅达到75-80%。按照现在的香港市道,比日本和97前的上涨更加疯狂,所以下跌必然深不见底。但是,金融机构完全忽略忽略房地产市场的这个基本特点,即使在看空市场的时候,预测的跌幅也很小。

 

这种预测给市民的感觉是即使楼价下跌,跌幅也将有限。反过来,如果机构预测落空,楼价不下跌,未来上涨空间巨大。所以,很多市民涌向楼市,把钱送给开发商,把债务留给自己。

 

资产泡沫化的实质是虚壳价格泡沫和实质高负债的组合。第一、虚壳价格是指表面由于价格高昂而显得很强,但实际的内在价值极低。日本是世界上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第二强的国家,而香港股市在吸纳大陆上市公司后,竟然比日本股市的市值还高。认真考察这些大陆公司就会发现,基本都是纸面上做的好看,实际盈利和资金流创造能力极弱,一些大陆公司在香港上市后,已经因为造假而退市或者股票暴跌。随着大陆经济崩溃的深入,造假的大陆公司也将原形毕露进入全面倒闭,进而拖垮香港股市。同理,与纽约市相比,香港不论贸易、金融和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程度还是在经济规模和收益上都不可同日而语,但是香港地产物业总值竟然接近纽约的两倍,物业价格与经济规模严重不匹配。仅仅从这个角度考量,香港楼价都必将崩盘。

 

第二、实质高负债意味着在没有实业利润支持所有高资产价格的背后由高负债支撑。人们大都看到香港高楼林立,灯火辉煌而且楼价高企,往往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但实质上,建设这些高楼的资金并不是香港通过自身财富创造而积累起来的,更多是从其他地区流入香港的资金支持。对于香港,这些资金意味着巨额负债。日本在1980-90年代,通过制造业极高的货值出口获得高额利润,以自身积累发展房地产。在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后,由于主要是自身资金,所以日本的经济仍然相对健康。香港则完全不同,贸易和金融业务发展推动大量负债建设,楼盘越高档楼价越高,负债金额也越大。

 

随着中国经济崩溃,香港贸易和商业等收入受到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对外收入持续下降。同时,香港建设还在加速,更多的建筑,更高档的装修,消耗更多的现金,形成更多的负债。负债不仅在企业层面,还包括个人通过按揭贷款买房。很多港人买房,依靠个人存款和当期收入结余,只够支付房贷首付,他们需要大量按揭贷款才有能力买房。当银行发放贷款给个人,个人将钱给房地产商时,个人高负债也就此形成。

 

高负债开始压垮香港经济。由于香港的资产价格已经远远超出香港经济创造利润的能力,也远远超过香港的GDP。随着资产价格上涨,人们反而更积极地将资金投入虚壳价格上。而且,因为没有任何实业的利润比资产泡沫增长的更快,所以当房价和房租快速上涨后,导致各类商业经营成本大幅提高。如果商业收入能持续增加,抵消快速上涨的成本,香港的表面经济还能持续增长。但是,随着大陆经济和社会崩溃,不论通过香港的贸易出口,还是到香港旅游消费,不仅不快速增长,反而加速下降,香港经济也受到明显影响。

 

在资产泡沫扩大和商业收入减缓的共同作用下,大部分香港市民的个人收入受到越来越明显的影响。而且,资产泡沫的传导具有滞后性,向商业和生活的传导速度不同。随着大陆消费持续减少,商业集中区的铺租也急降,但是在主要的生活区铺租上涨后,并没有明显下降。生活区商铺保持高价,市民生活成本难以降低。除了加速掏空香港财富的金融业兴旺之外,其他大多数行业和民众个人逐渐陷入困境。

 

很多港人实质上已经陷入赤贫。随着资产泡沫持续扩大以及权贵支持和鼓吹泡沫,很多港人受到压力,高价贷款买房做房奴。由于房价和个人收入差距太大,不少港人背上沉重的债务。他们必须努力工作或者过度工作多赚钱,同时极度削减开支,结余出来的钱才能偿还按揭贷款。例如媒体曾报道,一对80后小夫妻通过按揭贷款成功买房上车。丈夫阿全收入较为固定,以厉行节约的方式攒钱,每顿能只吃一个面包就不再吃第二个,坚持多多步行上班,多走一段路就能省下公交车费。妻子Helen做护士,想法加班多赚加班费,两人拍拖时几乎无消费,主要去公园散步和拍照,而约会吃饭也在快餐厅。当然阿全和Helen属于极端的例子,其他贷款按揭买房的香港市民,很多不像他俩如此节约,但是生活也尽量节省。当然,阿全和Helen看到房价上涨,自己的房屋增值,一点也不觉得辛苦。不过,如果去除这套房子的价格泡沫,从客观的角度衡量阿全和Helen的生活,两人已经属于赤贫状态。

 

12月美联储加息后,权贵终于不再强调乐观情绪,说明香港经济已经危在旦夕。在A股股灾引发大陆金融危机后,港股跟随下跌。从10月份开始,楼市变冷,成交价下降。股市和楼市下挫,已经说明资产泡沫开始爆破。但是,权贵们仍然表现得相当乐观,强调香港仍有各种发展机遇。随着美联储加息真正成为现实,权贵才慌了手脚,表现出对经济的忧虑。但是,权贵仍然在试图安抚社会,给民众以虚假的安全感。而实际上,权贵这样的态度已经说明香港资产泡沫已经开始破裂。而且,权贵无计可施,只能眼睁睁看着问题全面爆发。

 

另外,大陆自由行游客日益减少,香港商业也更加萧条,众多民众收入继续减少,支付能力随之下降。除了大陆仍然通过金融市场,继续从香港圈钱而让金融显得火热之外,香港经济已经没有亮色。港府实施的规模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必将因为中国经济崩溃而烂尾,这笔巨资终将被证明是玩打水漂。

 

 

三、2016年的惨烈断崖

 

惨烈断崖包括两个含义:1、程度:惨烈。惨烈是指香港经济下降的程度。进入2016年,香港将面临资产泡沫全面爆破、积存财富被大规模洗劫、众多企业和商铺关门、相当一部分人失业的综合经济崩溃。而且,由于大陆进入社会崩溃阶段以及香港经济的全面崩溃,经济下降的程度极大。2、方式:断崖。断崖形容经济下降的方式。在过去几年,由于权贵的持续误导,香港不仅没有进行经济隔离和收缩,反而与大陆进一步深度捆绑,将资产泡沫鼓吹的更大。进入2016年,香港经济下滑将是没有任何支持的、恐慌式、断崖式的自由落体。

 

从过程来看,惨烈断崖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对过去的未跌部分补跌,二是在未来随着中国崩溃而续跌。

 

香港经济首先需要大幅度补跌,资产泡沫最少挤掉65%。在过去几年,周边国家通过货币贬值,以国家经济缩减的方式间接实施资产挤泡沫。而香港一边自身积累过度膨胀的资产泡沫,一边港币跟随美元升值。补跌就是香港资产价格相对过高,需要大幅下跌。如果与其他经济体相对应,首先按照其他国家的货币贬值幅度进行相应的挤泡沫。

 

面对中国经济崩溃,中国周边的相关经济体已经有所反应,主要反映在货币贬值上。2011年,美元兑日元低于1:77。随后日元持续贬值,到2015年达到120日元以上,最高超过125日元,美元对日元升值幅度超过55%2011年,澳大利亚元兑美元最高接近1:1.10,到2015年,澳元贬值最低时点低于0.7美元,美元对澳元升值幅度50%左右(美元对澳元0.91-1.38)。2011年,美元兑加元最低低于1:0.95,到2015年末,美元兑加元最高接近11.40,美元对加元升值45%左右。

 

三国的货币贬值基于不同的经济特点。按照《福布斯》杂志,日本是世界对中国经济依赖程度排第四的国家。日本最早行动实施安倍经济学,主动大幅贬值日元。日本贬值日元的目的是降低国内生产成本,增加出口产品竞争力,将经济危机尽量转嫁到其他国家。在日元贬值的同时,人民币还对美元升值。由于人民币外升内贬,生产成本与日本相差无几,导致在中国的日资工厂逐步向日本本土回迁或者迁往东南亚。而且,日元贬值后一个额外的效应出现,大陆旅客到日本旅游的数量激增。大陆旅客在日本大量购物,主要采购日本生产的产品。

 

澳洲是对中国经济最为依赖的国家,因为中国是世界主要的铁矿石进口国。随着中国经济崩溃以及铁矿石持续扩产,导致铁矿石价格暴跌,引发澳元大幅贬值。在澳元大幅贬值后,大量中国人到澳大利亚留学和旅游,积极从澳洲购买各种产品,代购活动极为活跃。

 

加拿大在表面上受中国的直接影响不大,但实际上受中国经济主导。因为中国是世界石油的最大进口国,而在世界原油增产和中国需求疲软的共同作用下,石油价格暴跌,直接影响加元汇率。另外,与澳洲类似,加拿大也吸引大量的中国投资移民和留学生等,这些人在加拿大成为投资房主力,推高温哥华和多伦多房价。在加币明显贬值后,中国人从加拿大进行海外代购的产品也同样激增。

 

三国汇率的大幅贬值对香港形成指标对比作用。大致上,美元结束QE3与其后的加息与中国经济崩溃相对应。一些国家经济严重依赖中国受到显著影响,其中,经济和社会基础差的阿根廷和巴西等国进入经济崩溃阶段。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在中国经济的影响下货币大幅贬值。与三国相比,香港更加依赖大陆经济,经济和社会结构更加脆弱。

 

从优选经济决策的角度,香港也应当像其他经济体一样,在过去几年做相应经济调整。香港与日本一样,都是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经济模式(如果只考虑本土经济),没有澳洲和加拿大这样国土广大、人口较少、资源丰富的天然优势,而且香港比日本经济规模更小更缺乏独立性,所以,香港更需要采取日本模式,根据现实状况主动实施调整。同时,还需要在民众中进行广泛的经济宣传教育,香港才能提前一段时间做足够准备以应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崩溃的严峻后果。

 

香港补跌的关键是挤破资产泡沫。根据香港目前的资产泡沫水平,最少应当挤掉65%的资产泡沫。按照20154月香港股市超过日本的规模水平,下降65%只是进行补跌。在当时,恒指最高达到28000点,下降65%意味着降到10000点左右。同样道理,按照2015年中期的高位(比2014年的20万亿港元继续显著上涨),楼市即使下降65%,香港物业市值仍然达到纽约的三分之二,高于新加坡。大致上,补跌可以通过两个方向的措施实施:

 

1港元贬值。让港币贬值35%以上,也就是美元兑港元升值50%以上。正面看,港币贬值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如果按照三国货币贬值的幅度以及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港币贬值最少要达到35%。在港币贬值补跌的同时,将股市和楼市保持在现有的港币计价水平上,能初步实现挤泡沫的目的。负面看,港币贬值不仅不能促进社会公平,而且导致严重的输入性通胀。香港的主要问题是在权贵的支持和运作下资产泡沫过度膨胀,同时一些港人超出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炒股和贷款买房,也支持股市和房地产泡沫。如果实施港币贬值,意味着所有人承受资产价格泡沫带来的损失,权贵和过度消费买房的人得到好处,也就是损害香港经济、败坏社会风气的人得到鼓励,而辛勤工作和节俭储蓄的人群则因为港元贬值而遭到严重损失,也就是说那些支持香港经济、支持香港经济安全的人受到惩罚,这样政策的结果只能是人们更积极炒股和买楼,进一步加剧资产泡沫的比例,让香港经济处于更危险的状态。

 

另外,港币贬值35%之后,由于香港大部分生活日用品依靠进口,结果是生活物价大幅上涨,考虑到价格上涨的累加效应,普遍涨幅可能超过50%。香港有很多市民自强不息、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努力而生存。但是,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的经济侵蚀,这些人生活非常拮据。如果生活物价再大幅上涨,等于摧垮这部分自食其力的人群,使他们陷入生存困境。所以,港币大幅贬值的负面结果是,节俭储蓄和自食其力的人受到严重打击,推动更强的投机风潮,因此港元贬值的模式不可取。

 

2、实施通缩。保持港币汇率相对稳定,推动经济通缩,直接挤破资产泡沫,让股市楼市价格最少下降65%,通过升息、公开市场操作和行政措施,直接打压资产泡沫。考虑到香港的股市和楼市过高的价格,可以通过严厉限制港人炒股买房的措施,迫使港人退出股市,并且最少将楼市打压下降65%。按照香港股市20154月超过日本股市的规模水平,下降65%只是补跌式的挤泡沫。恒指最高是28000,下降65%10000点左右。

 

同样道理,按照2015年中期的高位(比2014年的20万亿港元显著上涨),楼市下降65%后,香港物业市值仍然接近纽约,明显高于新加坡。另外,通过宣传大陆经济真相,促使商业收缩,降低商业地产租金,进而降低整个社会的运作成本。在商业收缩后,利用现有的资源,尽量在大陆还能输出游客和资金时,赚取最后一桶金。在资产价格下跌65%以后,停止一切扩建工程,同时对公职人员的收入大幅度下调,大幅降低港府的运作成本。在实施经济通缩和挤破资产泡沫后,非公职人员由市场状况自然调节。这样政策的好处是能在刺破资产泡沫的同时,不影响节俭储蓄和自食其力人群的利益,同时打击依靠资产泡沫生存的人群。

 

由于香港社会的阶层尖锐对立,上述任何一个措施都无法实施,所以香港经济无法主动实施补跌。在香港整体经济依附大陆的同时,香港社会内部也形成尖锐对立。其中,一部分人依赖资产泡沫,这个群体包括权贵阶层、非权贵的金融和地产从业人员、高价买房的高负债人群、将很多储蓄投入炒股的人群等;另一部分人更多因为资产泡沫而受损失,主要指非金融和地产行业中,辛勤工作、节俭生活、积极储蓄、不进行高房贷买房和炒股金额少的人群。如果实施港币大幅贬值,会引发后一部分人的强烈反对,本来已经陷入尖锐矛盾的香港将引发更严重的社会动荡。主动挤破资产泡沫等于直接威胁到权贵的利益,一些房奴甚至可能因为负资产而跳楼。港府考虑到大陆和本港权贵的利益,为了不让房奴跳楼,同样不可能实施。所以,香港无法主动实施经济补跌,只能继续维持港币强势,而且尽量维持资产泡沫。

 

维持现状的结果是问题越拖越严重,最终唯有形成惨烈断崖。香港只有维持不下去资产泡沫被刺破时才出现下跌,仅从补跌的角度,首先要经历65%或者更多的资产价格下跌,已经完全可以称为惨烈,而且,资产泡沫破裂将在很短时间内实现,形成价格的断崖式暴跌,更重要的是,仅仅过去的补跌就可以达到惨烈断崖的程度,还没包括未来的续跌。

 

进入2016年,香港面对中国社会崩溃和外储清空的危机,香港资产泡沫必以迅猛的方式全面崩溃。随着中国巨变,香港的问题也将集中爆发。中国将爆发全面社会危机,大部分贸易公司和旅游商业倒闭,从根本动摇香港的主要收入来源。更重要的是,一旦中国外储清空,几乎所有金融机构倒闭,香港大部分存量财富已被大陆掏空的真实情况暴露,香港民众在银行的存款也将基本消失,大部分港人将不得不面对生存困境。

 

首先,香港权贵的软弱表态反映出香港已经进入经济危机,资产泡沫开始破裂。在2015年,权贵们反复强调香港经济前景向好,试图给香港民众灌心灵鸡汤,2016年开局这种情况没有再现,不少权贵开始公开表现出对未来形势的担忧。在外部,一方面中国经济崩溃已经传导到香港,影响香港的经济状况,另一方面,美国在12月首次加息后可能还会继续加息,如果美国加息,港币与美元挂钩,也必须加息。在内部,除了旅游商业一片萧条之外,资产泡沫开始破灭。恒指从28000水平跌到20000点。根据最新行情,港股在2016年开年后,连续4天交易下挫,到17日收市为20300点,不久的未来随时跌穿20000点。楼市从10月份开始冰冻后交易日益清淡,一些二手房在四季度出现20%的劈价求售。进入2016年,在大陆经济崩溃、香港商业萧条、港股下跌的共同作用下,楼市购买意愿更弱,价格将持续下行。一般说来,资产泡沫破裂是经济危机的开始,经济危机反过来再加速资产价格下跌。

 

香港经济危机的直观表现是关铺潮和失业潮,进而推动资产价格下跌。香港旅游商业在2015年已经转淡,到第四季度大部分店铺的销售已经相当差。根据相关数据,2015年香港公司商铺关门倒闭的数量创出08年以来新高。进入2016年,由于大陆经济崩溃传导,香港贸易服务业和旅游商业的经营状况将更差。大致在春节过后,很多商家因为销售回暖无望而开始关铺。考虑到大陆消费急剧下降以及过去商铺开设过多,关铺潮将非常显著。

 

根据11月我对香港商铺的实地综合考察,即使按照2015年大陆经济崩溃的状况,香港商铺都已处于极为严重的过剩状态,即使在2016上半年关铺数量达到40%,剩余商业也完全能轻松应对剩余的消费需求。而旅游商业吸收大量香港就业人口,关店潮意味着大量的人员失业。相当一部分人员即使不失业,收入也将明显下降。关铺潮、裁员潮、减薪潮相叠加,香港陷入严重经济危机。另外,商铺大量降租和空关后,资产收益水平急剧下降。在大量人员失业和减薪之后,本港消费能力亦大幅下降。各种因素相结合,商铺和住宅楼价格重估,价格下跌幅度最少达到三分之二。

 

其次,大陆进入社会危机阶段,将导致香港经济全面崩溃。大陆社会危机涉及几个方向,对香港不同行业具有相应的影响。大致上,影响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大陆实体经济走向末日,绝大部分生产组装工厂关门。实体经济末日从2015下半年开始全面上演,生产组装工厂连片倒闭或者关门,一些工厂即使表面运营,实际负债累累,随时准备留下债务跑路。从时机上,20161月到2月的春节,将是重要的时间窗口。更多大中型工厂将关门或者跑路,其中包括众多外资厂。春节后,只有少部分工厂开工生产,同时继续裁员,维持最低的人力成本。

 

大陆实体经济末日将重创香港贸易和技术服务业。在大陆生产出口的过程中,香港出口和转口贸易商以及技术服务商起到重要作用,也从中获得较高的利润,香港也是大陆工厂的小型设备工具、零部件和高价材料的重要采购中转地,香港销售商也因此获利不菲。另外,一些港人在大陆工厂担任技术和管理职位,也有较高收入支持香港家庭生活。随着绝大部分出口工厂关门,中国出口和进口都急剧减少,不再雇佣高薪港人。搬离中国的生产厂分散到世界各地,即使香港仍能得到部分业务,与过去十几年相比属于急剧萎缩。

 

贸易萎缩进一步打击香港经济。贸易是香港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香港经济影响广泛。贸易租用码头、仓库、商业铺面和写字楼等物业设施,雇佣较多的相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般服务人员,贸易急剧萎缩后,大量物业设施闲置,大量从业人员减薪或者失业。物业闲置意味着贸易公司、房地产商和物业公司、相关服务公司以及政府相关税收减少,进一步打击股市和商业地产。大量从业人员失业或减薪,直接影响到相关人群的生活,进而打击住宅楼价。

 

2、大陆大部分人口失业,社会陷入混乱。在2015年,大多数企业减薪、裁员和欠薪,大量建筑工地和工厂采取长期欠薪的策略不支付工人工资。在上半年A股暴涨和7月大陆金融危机爆发后,不仅洗劫相当数量的股市资金,也导致社会资金更加紧张。同时,各种高利贷层出不穷,以超高的利息吸引参与者,然后又很快爆破,参与者血本无归。在全民创业的口号下,无数人拿出积蓄创业,大都损失惨重。另外,一部分人买房炒房,投资在理财产品上,整个社会里绝大多数人现金所剩无几。

 

进入2016年,随着绝大多数企业裁员和关门,大部分人将失去工作以及经济收入,由于绝大部分人的储蓄基本被洗劫,没有工作又没有积蓄,人们只能铤而走险维持生存,也就是说,很快将有数量庞大的失业、无积蓄、有家庭负担的人行为失控。在2015下半年地方治安急剧恶化,进入2016年,社会将快速失序,随后是社会系统崩溃,也就是社会危机爆发,进入乱世。

 

香港旅游市场和商业市场的主要份额都是针对大陆。港币跟随美元升值后,到香港旅游相对较贵,大陆以外的游客相对减少。根据香港《大公报》2015829日刊文“中国大陆旅游研究院828日发布《大陆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5》”称:在(2014年)香港入境旅游市场份额中,大陆游客所占比重高达77.60%,到访3,466.24万人次,且保持15.20%的成长趋势。由于港币升值和资产泡沫,香港销售的产品与其他发达国家或者地区相比明显更贵。所以,非大陆游客即使到香港旅游,也很少在香港购物。而大陆各种产品售价很昂贵,香港的产品售价相对便宜,相当多的大陆客到香港旅游采购各类产品,人均消费金额超出非大陆旅客。另外,相当多产品通过水货客运输的方式从香港转运到大陆,支持了大量批发商和零售商。从这个角度,香港的商业零售主要针对大陆客,其份额远超过港人消费。

 

大陆爆发社会危机后,香港旅游和商业将全面极度萧条,相关商业地产趋向0价值。在大陆经济崩溃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秩序尚存,部分大陆民众仍有一定经济实力继续到香港旅游购物或者经由水客购买来自香港的产品。随着大陆陷入社会混乱,大部分人不再到香港旅游购物,也没钱或者没办法购买水货客产品。如果考虑到大陆社会混乱后,其他国家到港与大陆进行经济交流的人数也急剧减少,到香港的旅游人数将预计减少90%(或者更多),那么现有宾馆酒店的90%房间空置。

 

同样道理,其他旅游服务业、商业零售业、批发行业、水货客运输销售行业也全面萧条,业务减少80%以上(考虑到本港有一定的消费份额)。香港相当一部分人都在相关行业就业,一旦消费销售,大部分人将失业,直接面临生存危机。旅游和商铺等地产也全面空铺,该类商业地产失去基础价值。 

 

3、大陆外储清空,香港金融和资产全面归零。20157月上旬,A股股灾后,我宣布中国经济危机爆发,并提出“股汇双杀”的概念,提醒即将出现的股市与汇市联动造成的根本危机,“如果在4-6个月之内,中共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措施,金融危机将转变成为社会危机”。8月中旬,人民币汇率突然暴跌引发世界金融市场动荡。11月,人民币开始持续小幅贬值,到12月贬值幅度逐渐增大。进入2016,股汇双杀即开始,这个概念也迅速进入主流财经媒体。

 

股汇双杀的背后是我多次强调的“中国大陆是个巨大的金融黑洞”。中国表面上有3.4万亿外储,实际上其中大多数为呆坏账以及质押资金,可动用资金不到1万亿美元(20154月计算值)。同时,考虑到外资对中国投资和盈利以及中国的各类对外借债,中国对外负债可能达到6-10万亿美元。2015下半年开始外企大溃败,外资持续从中国撤资,加上中国人的外逃资金,可能在短时间耗光1万亿美元的流动资金引爆中国金融黑洞。股汇双杀是关键标志,意味着流动资金开始紧张,引发社会抢购美元的风潮,金融黑洞即将爆破。2016年的第一周股汇双杀开始,迅速掀起抢购美元潮。中共仍在顽抗,但能坚持的时间不会长。

 

一旦大陆外储清空,将对香港形成致命打击。香港受到的打击可以包括几个方面:1、股市重创,港交所可能关门。香港股市一部分是大陆上市公司,这些股票直接清零;另一部分是依赖大陆生存的香港公司,也将破产。与之相对应,恒指将跌到极低的低位,港交所甚至可能关门。2、银行坏账和债券违约,香港民众财富被吞噬。外储清空,大陆既还不了债券的本息,也还不了香港银行的债务。在大陆的欠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香港银行的欠债,也就是香港储户的资金被吞噬。3、外资大规模撤离,抽空香港资金。大陆外储清空后,外资的第一反应是迅速撤离香港回到本国。外资撤离速度越快,撤走的资金越多留给香港机构的坏账也越多。外资抽走后,香港将出现资金极度匮乏的情形。4、大量金融机构倒闭,中高档写字楼全面空置。5、香港经济全面崩溃,民众生活艰辛,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随着大陆外储清空,香港人将真正认识到经济安全的意义。随着股市和楼市基本接近零价格,一直宣传鼓吹资产泡沫的权贵阶层(除少数先知先觉的富豪)也因为经济基础消失而陷入贫困。由于香港没有建立起独立运转的经济模式,香港积累的财富也被洗劫一空,即使港人欲站起,既没有资金又没有制造业还没有合适的发展平台,更缺乏具有实用技术的人才,香港在经历生存困境重新发展的过程中,将充满各种艰辛和挫折。

 

 

201619

 

 

 

 

 

 

 

 

 

 

2024 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  
  • 本网站所有文章均为原创,个人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媒体转载请站内联系,否则追究法律责任。